張謇:門第不可依 成事在奮斗
張謇(1853—1926),字季直,號嗇庵,祖籍江蘇常熟,生于江蘇海門長樂鎮(zhèn)(今江蘇南通海門市常樂鎮(zhèn))。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(yè)家、教育家,一生致力于實業(yè)救國、教育興國,創(chuàng)辦了眾多民族企業(yè)和高等院校、中小學。著有《張季子九錄》《張謇日記》等。
張謇老來得子,但從不寵溺,管教嚴格,悉心教誨,傾注無限心血。他曾集七位古人的教子警言,書刻于石,作為家誡,希望子孫后代以此為勉。
在南通博物苑張謇故居濠南別業(yè)的三樓,中央大客廳正南方正中擺放著一塊潔白如玉的石屏,正面是張謇手書“倚錦樓石屏銘”,背面是張謇手書歷代誡子名言。讀罷碑文,來訪者無不為張謇“忠信篤敬”“誠信廉公”的精神和情懷所深深折服。
張謇一生既堅持中國傳統(tǒng)人文精神,又善于接受新思想和科學精神。前半生,他勤奮讀書,終于戴上了讀書人所夢寐以求的桂冠———狀元;后半生,他勤懇干事業(yè),在實業(yè)、政治、教育、慈善、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有重大建樹。他說:“天之生人也,與草木無異。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(yè),與草木同生,即不與草木同腐。故踴躍從公者,做一分便是一分,做一寸便是一寸。鄙人之辦事,亦本此意。”張謇的思想、情懷、精神、境界由此可見。
張謇自幼聰慧,讀書刻苦,16歲時考中秀才。光緒二十年,他又考中狀元。這年,正值家國多事之秋:父親張彭年病逝,張謇奔喪回家,丁憂三年;中日甲午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中國倉促應戰(zhàn)。次年,守孝在家的張謇得知甲午戰(zhàn)爭中國失敗、被迫簽訂《馬關條約》的消息,義憤填膺,在日記里寫道:“和約十款,幾罄中國之膏血,國體之得失無論矣……”
面臨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,救亡圖存的強烈愿望在張謇心中陡然而增。他認為“中國振興實業(yè),其責任須在士大夫”,于是下定決心,投身實業(yè)與教育。張謇首先在南通唐閘規(guī)劃籌建大生紗廠,之后又創(chuàng)建產(chǎn)棉基地,開發(fā)黃海灘涂,把9萬多畝荒灘改造成了良田,實現(xiàn)工業(yè)生產(chǎn)與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順利對接,隨后,張謇又興辦了大生二廠、三廠、八廠,成為當時中國的棉紡大王,還開辦了鐵廠、油廠、面廠、酒廠、印刷廠等30多個民生企業(yè),成為全國聞名的實業(yè)家。張謇認為“一國之強基于教育”,用實業(yè)所得,大力興辦基礎教育、職業(yè)教育、特殊教育以至高等教育。在南通,張謇倡導興辦了中小學校350多所,各類職業(yè)學校10多所,創(chuàng)辦了養(yǎng)老院、殘廢院等16個公益慈善機構。
張謇46歲時,其子張孝若出生。老年得子,傳家有后,張謇十分欣喜,但從不寵溺,管教嚴格,悉心教誨,傾注無限心血。1921年8月,張謇集劉向、諸葛亮等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,書刻于石,集為《家誡》,希望子孫后代以此為勉。
《家誡》中,張謇從修身、立志、治學、為人、處世等方面告誡子孫憂勞得福,驕奢致禍;寧靜修煉性情,恭儉涵養(yǎng)品德;言語要三思,行為合情理;家有萬貫財,不如一本書;門第不可依,成事在奮斗;做人要忠城,行事重操守等。這也是張謇“忠信篤敬”“誠信廉公”情懷的具體體現(xiàn),即忠于國家、誠實守信、真誠做人、敬業(yè)愛崗、廉潔奉公。為培養(yǎng)兒子成才,張謇對張孝若的教育引導可謂無微不至。張謇多次囑附兒子說:“我家有一種安貧樂道、獨立自重的家風,我曾祖?zhèn)髦娓?,祖父再傳之我父,真所謂水有源,木有根?!睆埿⑷敉陼r,張謇便聘請名師為其講授國文、英語和數(shù)學。20歲時,張孝若又遠赴美國紐約大學留學。天各一方,父子常有書信來往交流。張孝若說:“我父總有家信給我,問我求學身體情形,告訴我國事家事怎樣,教我要注重農(nóng)事,戒我勿熱衷好名。嚴正之中寓慈愛之情?!笔芨赣H影響,張孝若學成后即歸國效力。他曾作為北洋政府專使對英美法等10國進行實業(yè)考察,回國后被任命駐智利國公使。1926年被任命為揚子江水道委員會會長。張謇逝世后,張孝若繼承先志,為經(jīng)營建設南通盡心盡力。
張謇的言傳身教給家人產(chǎn)生極深的影響,他的兒媳陳石云曾回憶說:“翁為國事地方事異常煩勞,雖有秘書裁答,然事無巨細必躬親過目。翁起居不求適意,飲食不求豐美。對弟子恩威相濟,常舉先代寒苦適德為子弟勖。用錢于公益教育,雖千萬不介意;不當用,雖寸釘斷鐵亦所愛惜。平時教人必勤儉刻苦……”
“將為名乎,將為賓乎,自有實在;瞻望父兮,瞻望母兮,如聞戒詞”,今天濠南別業(yè)先像室中這副張謇撰寫的楹聯(lián)依然熠熠生輝,被后人銘記于心。他的《家誡》誠如宅后濠河,源遠流長,滔滔不絕;又如堂前紫藤,根深葉茂,生機盎然。(來源:《中國家規(guī)》中國方正出版社)
上一篇:中華先賢家風家教故事 | 張之洞
下一篇:中華先賢家風家教故事 | 鄭板橋